经典文章 心情日记 英文句子 哲理句子 爱情散文 抒情散文 生活随笔 爱情诗歌 个性说说 读后感
×取消主题

《斐多》读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1-01-25 20:16:42标签:斐多读后感800斐多篇读后感总结斐多原文阅读:

《斐多》读后感10篇

  《斐多》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斐多》读后感(一):摘录——灵魂不朽的逻辑推理

  1.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既然一辈子只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那么当认真学习的死到了眼前,倒烦恼了,岂不可笑?

  2.和肉体一起去寻找智慧,肉体是帮手还是阻碍?人的视觉、听觉真实可靠么?

  3.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这些东西是不是都从相反的那一面产生的,而且只能从相反的那一面产生。

  比如一件东西变大了,必定是从它原先的小一点变成大一点的。

  4.所谓学习知识知识记起原有的知识。认识就是记忆。

  5.灵魂在我们出生以前已经存在了。一切生命都是从死亡里出生的。

  6.本质是永恒不变的,还是可能会变的呢?

  7.灵魂完全是焊接在肉体上的,它要寻找真实,却不能自由观看,只能透过肉体来看,好比从监狱的栅栏里张望。

  种种色相都是看得见的,都是由感觉得到的,至于看不见的,而由理性去领会的呢,惟有灵魂自己能看见。

  8.厌恨论证的人就永远求不到真理,没法儿知道事物的本质了。

  9.我想知道世间万物的原因,为什么一件东西从无到有,为什么它死了,为什么存在?

  10.产生二的原因就有两个,却是相反的。一个原因是把一和一合并,一个原因是把一分开。

  11.我思想里的概念,是我用来追究一切事物本相的出发点,凡是我认为牢不可破的原则,我就根据这个原则来做种种假设。

  12.为什么一件东西美,因为这件东西里有绝对的美或沾染了绝对的美。

  美的东西,因为它有美,所以成了美的东西。

  13.一件东西具有某种本质,本质的名称就成了这种东西的名称。

  14.具体的事物,相反相生。抽象的概念,不论在我们内心或是在身外的世界上,正面决不能成为反面。

  15.有些东西虽然和别的东西并不相反,可是也互相排斥。

  16.一个人死了,属于凡人的部分就死掉了,不朽的部分就完好无损地离开了死亡。

  17.假如灵魂是不朽的,我们该爱护它,不仅今生今世该爱护,永生永世都该爱护。

  人最好是在安静中死。

  《斐多》读后感(二):人要思考,常听心灵的感受!

  人就该不停地去思考!思考!思考!无论思考什么最终都会体现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哲学是什么?就是抽丝剥茧,留下最抽象、最本质的东西。哲学没什么用?不,我觉得哲学是这个世界的统一,无论历史如何前进,哲学都是不变的,是永恒的。

  有些书不是为了什么而读,仅仅是因为想读。《斐多》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我不敢说读懂了哪怕百分之一,只是读过之后,会莫名的有“心净”的感觉。对于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来说,听之话,就会有尊敬之感。人们常说,人无完人、人性本恶、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人等等,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相信”,这个词能做到的都是心中有希望的人,是心中有美好愿景的人。不相信,只是因为自己做不到,自己不是强者,所以他们就否定可能存在的强者。说白了,还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出不来也不肯出来。

  自从进行完深度思考实践,坦白地说,我竟莫名地感觉到身边很多的人都太世俗,太功利,太庸碌。我自己资质平庸,看不透人生的真谛,也无法对众人讲解,让他们明白。但是我起码知道了要跟着对的人走,要去追求人本身的至真、至善、至美,要发挥人本身的天性,包括怜悯之心、进取之心、纯粹之心等等。

  说到灵魂,就是心灵、思维和精神的综合体。但是我更倾向于它是心❦灵的东西。因为思维可以固化,精神可以改变,唯有心灵似乎是不受任何限制的。遇到爱情,心会跳动;遇到温情,心会软软的,暖暖的;遇到不平之事,心会不由自主地义愤填膺……我认为现在很多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心灵的感受,更注重思想。包括我自己,所以,之后我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先听听心灵的感受,然后再用自己的逻辑和思维去处理这件事。

  《斐多》读后感(三):邢卫科:仰望苏格拉底

  文/邢卫科

  那人拿着一杯配置好的毒药。苏格拉底见了他说:“哎,我的朋友,你是内行,教我怎么喝。”那人说:“很简单,把毒药喝下去,你就满地走,直走到你腿里觉得重了,你就躺下,毒性自己会发作。”

  那人说着就把杯子交给苏格拉底。他接过了杯子。伊奇啊,他非常安详,手也不抖,脸色也不变。他抬ย眼像他惯常的模样大睁着眼看着那人说:“我想倒出一点来行个祭奠礼,行吗?”那人说:“苏格拉底,我们配置的毒药只够你喝的。”苏格拉底说:“我懂。不过我总该向天神们祈祷一番,求我离开人世后一切幸运。我做过这番祷告了,希望能够如愿。”他说完把杯子举到嘴边,高高兴兴、安安静静地干了杯。我们大多数人原先还能忍住眼泪,这时看他一口口地喝,把毒药喝尽,我们再也忍耐不住了。……他走着走着,后来他说腿重了,就脸朝天躺下,因为陪侍着他的人叫他这样躺的。掌管他毒药的那人双手按着他,过一会儿又观察他的脚和腿,然后又使劲捏他的脚,问有没有感觉;他说“没有”;然后又捏他的大腿,一路捏上去,让我们知道他正渐渐僵冷。那人再又摸摸他,说冷到心脏,他就去了。这时候他已经冷到肚子和大腿交接的地方,他把已经蒙上的脸又露出来说(这是他临终的话):“克里,咱们该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去买一只,别疏忽。”……过一会儿他动了一下,陪侍他的人揭开他脸上盖的东西,他的眼睛已经定了。克里看见他眼睛定了,就为他闭上嘴、闭上眼睛。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篇》,杨绛译

  这是柏拉图记述老师饮鸩去世的段落,你看,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神态是多么平静,他说人最好是在安静中死,然而因为平静才迸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他的理性与意志,他的智慧与信仰,决定了即使灾厄猝临、死神灭顶,苏格拉底也绝不会痛哭哀号。你看,他临终的话竟然是请自己的老友克力同买只公鸡向医药神献祭,他不愿疏忽希腊人的传统信仰,这么一个笃敬神明的人被判处的罪名之一却是慢神。

  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历史不能假设,苏格拉底本可保全一命,而他终于选择从容赴死,他坚信灵魂不灭。古来圣贤皆寂寞,后世感喟探讨苏格拉底之死的学人读者不可胜数,想来,九泉之下这位圣贤当不会寂寞了吧。

  柏拉图一众弟子眼睁睁地看着老师离世却无能为力,他或许一开始也不理解老师对生命的决绝态度,但他根本无暇细想,他觉得老师之死对自己心灵的震撼太强烈,于是决定把脑海中有关老师的记忆悉数记录在册,以传后世,写苏格拉底就需要使用某种文学表达方式,那么用哪种呢?他想到用充满戏剧性的对话来描述,这样可以还原苏格拉底在世时的真实行状,又可以彰显苏格拉底的雄辩之才,当真再妥帖不过。

  于是,我们这些后辈才有幸读到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以及《斐多》,也有中译本将这四篇统译为《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另外一位著名弟子色诺芬著有《回忆苏格拉底》,这也是读者研究苏格拉底不可不读的名作。

  不少中译本扉页上印有苏格拉底头像图片,读者每每翻到,不免联想到我国的圣人孔子,孔子是何模样呢?《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骨中间低而四边高,成年后“长九尺六寸”,按照周尺换算,孔子身高约一米九左右。《孔丛子》说他“河目隆颡”,即长眼高额。如果按照这些典籍的描述,孔子的颜值确乎不高,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孔老夫子的长相,正如我们不能苛求吴彦祖学富五车。

  苏格拉底又是怎生模样呢?尼采直言苏格拉底长相极丑,这话说得太过刻薄,阿兰▪德波顿在代表作《哲学的慰藉》里也曾写过他的相貌,原文是这样的:“他身材矮小,大胡子、秃顶、走起路来步子奇怪地摇晃,他那张脸被熟人打过各种比方:螃蟹、猩猩或者怪物,他扁鼻子、大嘴,杂乱的眉毛下一双鼓出的肿泡眼。”

  所以,我们只需研究圣贤的学问就好了,他们都是最善良、最智慧、最正直的人。2000多年后,法国的达维特作了一幅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当然,画中的苏格拉底完全不是德波顿描述的那种样子。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孔子,一千个苏格拉底,虽则如此,他们的精神品格却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所共同仰望,时过境迁,他们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苏格拉底上法庭准备受审前,在走廊上恰逢游叙弗伦,其时游叙弗伦正状告他的父亲涉嫌杀人,事情原委大概是,他家一个仆人杀死了另一个仆人,游叙弗伦父亲命人将凶手缚住,投入沟中,然后遣人赴雅典请求神的旨意应如何处置凶手,但使者返回之前凶手竟死于冻馁。

  由此事生发,苏格拉底趁便向游叙弗伦讨教对神虔敬与亵慢的性质如何,因苏格拉底被人指控慢神,他想廓清敬神与慢神的本质,以便向原告辩驳。苏格拉底想要关于虔敬的界说,起初对游氏的回答不以为然。

  两人相互论辩,演绎归纳,虔敬的定义渐渐由神所喜者变为正当的事之事神的部分,再变为祈祷与献祭的知识,再由此转为人神的交易,再转为人对神的崇敬赞美,最后变为神所视为珍贵者。苏格拉底心有不甘,欲继续追问,游叙弗伦却匆匆脱身走了。

  自视甚高的游氏狼狈而去,自不消说,然而我们从两人的切磋往来中读出了苏格拉底求知的逻辑与精神,因虔敬而生发出的伦理学问题历来被津津乐道,我认为,苏格拉底的伟大正在于斯。

  希腊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幕马上就要上演,那就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三位原告极尽罗织构陷之能事,指控苏氏慢神且蛊惑青年,认为他是智者一流,其实并非如此,苏格拉底一不收费授徒,二不设科讲授,三不巡游卖技,四不担责学业,他在市井间的高谈阔论目的只在和人们追求智慧,探索真理,全然无智者的表征。

  那日法庭上的气氛令人窒息。出席的审判官共计五百零一人,审理程序分别为:原告提出讼词;被告辩护,审判官投票表决有罪无罪;原告提议应如何量刑并道明理由,然后被告提议所愿受的较轻刑罚并道明理由,按惯例,被告的妻子及亲属出来哀求审判官从轻发落,最后由审判官投票决定应从两者提议中选何种处罚。结果,审判官以281票对220票表决苏格拉底有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不少人误以为判处他死刑,所以他才无奈饮鸩而亡,其实他本可免死,譬如审理前逃亡境外,只是要饱尝背井离乡的苦涩;譬如辩护时态度和气,多说悔改的话,或追述昔日战功,请求将功折罪;再比如自认充分罚款或在狱中行贿狱吏,设法逃亡。

  可苏格拉底的性情如此刚烈,不给原告和审判官一个台阶下,严群先生曾如此评述苏格拉底:“苏氏这种行为纯出于烈士气概,烈士之所以为烈士,就是临难之际,生路排在面前,只要稍屈,尽可免死,然而烈士宁死不屈。”苏氏不惧威权,不肯屈从,他只尊奉心中的道德律令、良知正义。

  苏格拉底反驳迈雷托士的片段尤为精彩。你说我有意蛊惑青年,人人晓得近墨者黑,我把自己接近的人引诱坏了,岂不等于自身受害?世上没有这种人,那么,即使我蛊惑青年,也是无意的过错,法律对无意的过错不治罪,只是警戒一番。你说我不信国教,引进新神,另一方面又把我与自然哲学家混为一谈,批评我是无神论者,无神论者任何神都不信,你说我引进新神,岂不是自相矛盾?迈雷托士被反驳得哑口无言,苏格拉底的雄辩才能可见一斑。

  几位原告平日就受过苏氏批评,一直怀恨在心,企图伺机报复,这次控告即是报复的手段。苏氏心知肚明,但仍不疾言厉色,他和平日一样,一步步向人请教,通过辩论逻辑,让对手自暴瑕疵,这就是他的风度和修养,苏氏心中的大道也是一以贯之的。

  面对莫须有的罪名,苏氏镇静自若,从容以对,他为自己的那句名言“唯有理智最为可贵”作了最好的注脚。如果说言必称希腊的话,那么言希腊则必称苏格拉底,这个怪老头对古希腊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影响太深了,他的死令整个巴尔干半岛为之一颤。我们不必将其视为偶像或雕像,他像一把烈焰熊熊的火炬,带着无数人走出幽暗的人性深渊。

  苏氏被判处死刑后,缓刑一个月监候处决。为何缓刑呢?因为雅典人年年要到得洛斯去朝圣,按照雅典法律,出使得洛斯的船往返期间,城里应该是圣洁的,所以不得处决死囚。出使的船是在苏格拉底受审的前一天启程的,因此他在监狱里待了很久才被处死。

  克力同这次来狱中探望苏格拉底,是来劝他尽早逃监,苏氏则答复无论从个人道德上还是公民责任上,都不能以怨报怨,以个人得失毁损国家威信和尊严。苏氏还提到他会恪守契约精神,他强调公民对国家有履行契约的责任,他在法庭上服从判决结果,这表示他与法律订了约,订约后转瞬背约,他觉得很荒谬。克力同无可奈何,直到那日亲眼目睹老友服毒谢世。

  苏格拉底在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暴戾的淬炼中赢得了永生。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他在无数次的省察中领略了理智、虔诚、信仰、契约的妙谛,他先觉醒了,然后叫醒无数沉沉酣睡的人,人人揉揉眼睛,看到一个须发皓然、神色凝重的老人,他淡淡一笑,飘然远去。这个老人,我们将永远仰望他。

  《斐多》读后感(四):关于死亡与灵魂

  1.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就是灵魂与肉体分离。而肉体是阻碍哲学家追求智慧的障碍,因为肉体影响了哲学家对事物的判断。哲学家本身就追求“摆脱肉体”,或者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2.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随肉体消亡而亡。他给出了以下四个论证。 3.第一,一切事物都由相反的事物生成。既然有“从生到死”的过程,就不可能没有“从死到生”的过程。否则,宇宙终将消亡。 4.第二,世界上明明没有完全相等的两事物,我们却拥有“相等”这个概念。这说明关于相等的知识一定在人出生前就刻在灵魂里了。由此推出,灵魂在生前存在,那么,死后自然也存在。 5.第三,复合物会分解消亡,单纯物则不死不灭。肉体是复合物,会死亡;灵魂是单纯物,不死不灭。 6.第四,灵魂的本质是赋予事物生命,它不能相容两个相反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不接受死亡。因此,灵魂不会死亡。 7.先哲的论证是有漏洞的,大家可以找找。 8.如果灵魂真是不朽的,有无尽的路要走。那么在灵魂与肉体分离旅行下一段路之前,好好照顾它吧。

  《斐多》读后感(五):苏格拉底说灵魂不朽,你怎么看?

  钱丢丢《每天听本书》D9——《斐多》柏拉图2017.6.22

  今天听的书《斐多》,是柏拉图记录的苏格拉底生命最后一天的言行。

  他在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时候,依然平静愉快地与朋友们讨论着哲学问题:他用哲学的方式论证了灵魂不朽,并相信灵魂不朽对人生而言非常重要。(具体如图,图片来源《得到》

  《斐多》读后感(六):假使給你以最ฝ後的一天,你會如何度過。

  假使給你以最後的一天,你會如何度過。

  其實關於蘇格拉底,我最喜歡的他的話,也被托馬斯曼中引過,“菲德拉斯,你要注意,美,也只有美,才是神圣的,同时也是见得到的。因此,我的小菲德拉斯啊,美是通过感觉的途径,通过艺术家的途径使人获得灵性的。”所以,情不自禁地,在《菲德拉斯篇》里,當蘇格拉底與菲多論及絕對的美,與靈魂的和諧時,總喚起那些想法。

  他說哲學是最有米的音樂。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不曾畏懼死亡,因為他們相信可以蒙上天的允諾,去往一個智慧的樂園。

  所以,他說:天鵝不為哀傷而啼哭,她們是阿波羅的神鳥,在自己的末日發出生命裏最美妙的樂章。因為天鵝將會在湖水瀲灩中,抵達聖潔彼岸。哲學家,如他,能擺脫去肉體的沉重,而羽化,臨至天神的家。

  那麼,伊貝:你既然說哲學家願意追隨去世的人,爲什麽又說自殺是不容許的呢?蘇格拉底曉諭他,正如我們不願我們的所有消失,我們從被創造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依賴於天神的存在之義務。

  有些哲學思考死亡,卻在迎面時瑟縮。他說:如果臨死愁苦,它愛的不是智慧。真實是清除了虛假而得到的智慧。一切美德只能以智慧交換。如果你心無旁騖,那麼肉身于你不過蒼狗白雲,全然沒有意義。所以你會不再畏懼,而欣然接受。所以蘇格拉底勸慰想為他落淚的人,不要理會雅典的法官。因為,他說:們現在是我的審判官。我正要回答你們的譴責。我要跟你們講講,一輩子真正追求哲學的人,臨死自然是輕鬆愉快的,而且深信死後會在另一個世界上得到最大的幸福。我們認為死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處於死的狀態就是肉體離開了靈魂而獨自存在。

  他,曾帶著肉體去求索真理。為了保持自身的純潔,哲學家禁絕掉他的所聽,所聞,所觸。哲學家讓心靈去認知。

  我的朋友啊,愉快與痛苦可真是奇怪的東西。愉快總莫名其妙地和痛苦聯繫在一起。

  一個詩人,如果是真的詩人和創造者,他不僅把文字造成詩句,還該創造故事。

  真正的哲學家一直在練習死。可是到了靈魂脫離肉體的時候,卻又苦惱害怕了。

  如果一切東西都有相反的一面,這些東西是不是都從相反的那一面產生,而且只能從相反的那一面產生。生與死相反相生。

  知識是記憶。我們有感覺之前,已經有了相等的概念了。

  視與聽,靈魂倚靠的只是感覺。它就被肉體帶進了變化無定的境界,就此迷失了方向,糊裡糊塗,昏昏沉沉地像個醉漢了。靈魂獨自思考的時候,就進入了純潔永恆不朽不變得境界了。

  當對話聊至一與二的相加,我不知是否由於疲倦,快被他的語言帶入了瘋狂。他要論述靈魂的和諧是純粹的,絕對的,正如同美的事物也是純粹與絕對的。

  爲了脫離謬誤,愚昧,怕懼,瘋狂的熱情,他亟需以死離棄塵寰。

  他說:所以,儘量離棄感覺,寧靜自守,一心倚靠自己,只相信自己思索的那個抽象實體,其他自己感覺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實。

  所記:

  他們發現世界上一切言論,一切東西都是拿不穩,說不定的,都像海峽湍流的潮水那樣。

  當蘇格拉底暢飲下毒藥,眾人無不痛泣。他說,安靜些吧。因為他聽說,人最好是在安靜中死去。而你們,我的學生,要安靜要勇敢。

  《斐多》读后感(七):柏拉图《斐多(Phaedo)》小摘要

  【按语:《斐多篇》是由Phaedo叙述了Socrates临死前的事情。Socrates欢然等候死亡,因为他相信灵魂不朽,而通过追寻智慧而净化的灵魂将到美善的诸神那里去。在Socrates看来,哲学(爱智)就是摆脱肉身辖制的一种灵魂洁净术。为了论证其观念,Socrates诉诸灵魂转生说的奥菲斯教义(Orphic dogma)和在《美诺篇》中提出的学习就是回忆的理论。 当对话人Simmias和Cebes盼望更多的辩护的时候,Socrates又将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描述为单纯物和复合物、永恒的不可见物和变动的可见物的关系。并且描述了哲学如何引导灵☿魂脱离肉体而上升。针对灵魂不灭,Simmias指出一种理论将灵魂描述为肉体的附带现象(如音乐是琴弦的和谐),而Cebes则担心灵魂怕是在轮回中最终也会枯竭而亡。

  在回答Simmias时,Socrates指出灵魂的和谐论与回忆说不兼容,而且也与灵魂存在善恶的区分这一情况不兼容(这儿我有一点点小疑问:假如美妙的旋律就是好灵魂,噪音就是恶灵魂岂不就可以回避Socrates的理由么),更与灵魂的主动状态不相容。针对Cebes的问题,Socrates回忆了自己早年转向唯心论的思想经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分析和演绎方法。设定了型的存在后,Socrates可以说明灵魂不能容纳死,因而灵魂是不灭的。

  这一论证也是有未必得到证明的前设的,Socrates暗示了这一点,因此不是一个完美的论证,但Socrates说我们应该选择相信,最后他给出了一个地球与灵魂归宿的优美的神话故事:坏灵魂在地狱受苦,好灵魂去到优美的地方。Socrates说,“有清楚的证据表明灵魂是不朽的,我想这既是合理的意向,又是一种值得冒险的信仰。”

  最后Socrates赴死。

  阅读时用的是杨绛译本,略微对照了王晓朝译本以及Jowett,Cooper几个校译本。】

  剧情是Phaedo向Echecrates讲述Socrates临终时的情况:

  ocrates无所畏惧,心情高尚快乐地等死;Cebes提起诗人Evenus问到从不作诗的Socrates为何在监狱里把伊索寓言译成了诗。Socrates解释说,总有梦提示其培育技艺,而Socrates向来理解为实践哲学的技艺(to practice the art of philosophy),但现在想想那梦也可能是指示写诗。Socrates又让Cebes转告Evenus要学习欢然盼死。这说法让人惊讶。

  ocrates解释说哲学家应当是视死如归,却又不该自杀,“我们有天神守护,天神是我们的主子。…一个人不该自杀,该等天神的命令。”【柏拉图:《斐多》,杨绛译,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12页,下同】而之所以欢然赴死,是因为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会到另一些聪明善良的天神那里去,还有更好的已死的人作伴。Socrates说,“许多人不懂哲学。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I am afraid that other people do not realize that the one aim of those who practice philosophy in the proper manner is to practice for dying and death)。…我们认为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Is it anything else than the separation of the soul from the body? Do we believe that death is this, namely, that the body comes to be separated by itself apart from the soul, and the soul comes to be separated by itself apart from the body?)。”【14】

  哲学家不挂念肉体的享乐,也不在意性爱(Pleasure of sex),尽可能躲开肉体,只关心自己的灵魂,“使灵魂超脱肉体”【16】;而在追求真纯的知识过程中,肉体是阻碍: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了很多烦恼,“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惧怕,各种胡思乱想和蒙昧,较我们连思想的功夫都没有了。”因而,“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时候,应该单凭理智,思想里不掺合任何感觉,只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从每件事物寻找单纯、绝对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一句话,撇开整个肉身。”【18】Socrates建议,要尽量避免和肉体交往,保持灵魂的纯洁,直等到神解脱我们(not infected with its nature but purify ourselves from it until the god himself frees us)。因此,“真正的哲学家,经常是最急切地要解脱灵魂。…在一切世人中间,惟独他们最不怕死。”【20】

  哲学家追求智慧,而美德通过智慧得到,“不论是勇敢或节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德都是由智慧得到的。…没有智慧,这种那种交易的美德只是假冒的,底子里是奴性,不健全,也不真实。真实是清除了这种虚假而得到的净化。自制呀,公正呀,勇敢呀,包括智慧本身都是一种净化(With this we have real courage and moderation and justice and, in a word, true virtue, with wisdom…Exchanged for one another without wisdom such virtue is only an illusory appearance of virtue; it is in fact fit for slaves, without soundness or truth, whereas, in truth, moderation and courage and justice are a purging away of all such things, and wisdom itself is a kind of cleansing or purification.)。”【22】“神秘主义者(Bacchant,酒神祭司)只是少数。照我的解释,神秘主义者就是指真正的哲学家。”【23】

  Cebes质疑说,一般人担心灵魂离开了肉体就消灭了或消失了。因此,“要说人死了灵魂还存在,并且还有能力,还有灵性,那就还需要好一番论证呢。”【23】

  一方面,Socrates诉诸古老的转世回生学说,即Orphic教义: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灵魂,是从人死时去的另一世界返回来的灵魂。并且用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生(all things come to be in this way, opposites from opposites)的原理来证成。“生和死既是相反的两件事,生和死之间的变化,也无非是变过来又变过去呀!生和死不就是相反相生的吗?”【26】如果不是这样,则世上一切岂不叫死吞没了?

  另一方面,Socrates用《美诺篇》中的记忆说来论证有前生。这是借Simmias之口提示的,“苏格拉底,你爱说认识只是记忆。加入这话是对的,我们有前生的说法就多了一个证据。必须是我们生前已经有了认识,今生才能记得呀。”【28-9】然后就解释记忆说。譬如感觉到相等,但总不是绝对的相等,因而在“我们有感觉之前,早已有了相等的概念了。…我们出生的时候就是带着这点知识来的。那么我们出生之前、在出生的那个时刻,所有的这类概念….绝对的美、绝对的善、以及公正、神圣等等…必定是在我们出生之前都有的。”【33】生前拥有的知识,在出生时忘了,后来在运用感觉的时候,又找回了从前所有的知识。因而“我们所谓学习知识知识记起原有的知识,也就是说,认识就是记忆。”【35】因为,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就有知识,因而,“灵魂在转世为人之前已经存在了;灵魂不带肉体,可是有智力。”【36】

  ocrates总结说:“美、善以及这类本质都是有的,而我们由感觉接触到美的、善的或这类东西的时候,总觉得是以前已经认识的,并且总把当前的感觉去和曾经有过的认识比较,这不就证明我们早就有了这等抽象的概念吗?这不就证明我们的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早就存在了吗?”【36】Simmias和Cebes都说Socrates有力地证明了灵魂在出生之前已经存在,但没有充分证明我们死后,灵魂是不是继续存在。因此证明是不完整的。Socrates说,把回忆说和轮回说结合起来,证据其实是齐全的,“因为灵魂在出生前已经存在了,而灵魂再出生只能从死亡里出生;灵魂既然还得重新生出来,它在人死之后,不是必定还继续存在吗?”【37】

  不过,既然对于灵魂消灭存在如此的担忧,Socrates提供了第二条理路来辩护灵魂不朽。混合的东西自然会分解;而单纯的东西则是不可分解的。真本身,美本身等都“是单一的,独立的、所以都始终如一,不容改变。”【39】所以应该假定“世界上存在两种东西,一种是看得见的,一种是看不见的。”【40】可变的东西用感觉去认识,不变的东西则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只能用理智去把握。人就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肉体,一部分是灵魂。肉体是看得见的,灵魂则是看不见的。当灵魂凭肉体来观察的时候,灵魂“就被肉体带进了变化无定的境界,就此迷失了方向,糊里糊涂,昏昏沉沉的像个醉汉。…可是,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wisdom)。”【41】

  在灵肉结合的时候,灵魂是主人,而肉体是仆人。肉体自然是很快就会分解,灵魂却完全不可分解。人死之后,肉体还留在看得见的世界上,叫做尸体,自然会分解;而灵魂离开肉体到了天神管辖的地方,那地方和灵魂同样是高贵、纯洁而看不见的。这是指那些“依附着肉体活在人世的时候,从不甘愿和肉体混在一起,它老在躲开肉体,自己守住自己”的灵魂。【43】而那些受了污染的肮脏的灵魂,离开肉体的时候还是不干净的:“这种灵魂老跟随着肉体,关心肉体,爱这个肉体,迷恋着肉体,也迷恋着肉体的欲望和享乐。…灵魂搀和了肉体就给肉体镇住了,又给拖着回到这个看得见的世界来。”【43-44】

  ocrates说,这种沉迷肉体的灵魂来世大概会投生为骡子、狼或鹰鹫等畜生;那些不懂哲学或理性,凭习惯和平公正的人则可能变成蜜蜂、黄蜂、蚂蚁或人等;唯独爱好智慧的哲学家,“死后灵魂纯洁,才可以和天神交往(to the company of the gods…成为诸神的同伴)。”【45】

  “热爱知识的人...看到自己的灵魂完全是焊接在肉体上。它要寻找真实,却不能自由观看,只能透过肉体来看,好比从监狱的栅栏里张望。他这个灵魂正沉溺在极端的愚昧里。哲学呢,让人明了,灵魂受监禁是为了肉欲,所以监禁它的主要帮手正是囚徒自己;这一点是最可怕的事(The lovers of learning know that when philosophy gets hold of their soul, it is imprisoned in and clinging to the body, and that it is forced to examine other things through it as through a cage and not by itself, and that it wallows in every kind of ignorance. Philosophy sees that the worst feature of this imprisonment is that it is, due to desires, so that the prisoner himself is contributing to his own incarceration most of all)。”【46】哲学教导处于这种境界的灵魂,温和地鼓励它,设法解放它,“尽量离弃感觉,凝静自守,一心依靠自己,只相信自己抽象思索里的那个抽象的实体。”【46】哲学家的灵魂“靠哲学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就不肯再让自己承受欢乐和痛苦的束缚…哲学家的灵魂相信它应当摒绝欢乐和痛苦的情感,在平静中生存;应当追随理智,永远跟着理智走。它认识到什么是真实而神圣的,就单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粮食。这是认识,不是什么意见或主张。”【47-48】这样受教养的灵魂不会被风吹灭。补充了天鹅颂。

  听完Socrates的宏论,Simmias和Cebes窃窃私语,似乎有疑惑。Simmias说了一番很有见识的话,“这些事…要得到明确的知识,或是不可能,或是非常困难。…如果不可能,他只能把人间最有道理、最颠扑不破的理论当作航行人世的筏,登上这个筏,渡入险恶的世途。除非他能找到更结实的船只,就是说,得到了什么神圣的启示。”【49】Simmias对灵魂不朽的质疑在于有关灵魂是身体的和谐(harmony)理论。在这种理论中,灵魂之于肉体,就如音乐是琴弦的和谐一样。则“如果灵魂是和谐,那么,身体一旦有病,太松懈或太紧张了,灵魂不论多么神圣,它就像声调里的和谐,或一切艺术作品里的和谐,必定就消失了。”【50】Cebes的疑问则在于,灵魂虽然远远强于肉体,经久得多,但可能在消耗掉几个肉体之后仍旧会衰残枯竭而死。

  在告诫不要变成“厌恶论证的人(misologues)”之后,Socrates分析了Simmias的灵魂和谐论。首先,灵魂和谐论与之前Simmias信任的记忆说不兼容。其次,依据灵魂和谐论,和谐完全受声音的调和所致,则“主张灵魂是和谐的人,对灵魂里的美德和邪恶又怎么讲呢?…Simmias,假如灵魂是和谐,灵魂里压根儿不能有邪恶,因为若说和谐完全是和谐,就不能有一部分不和谐。”【60,这个论证貌似不是没有点小问题,因为那个Harmony应该可以允许有多种的吧】最后,灵魂和谐论也与灵魂常常主管身体的经验不相符。

  接下来Socrates回应了Cebes的(机械论解释的)质疑。Socrates回忆了自己早年的思想经历:青年时热衷于研究自然科学,想要知道世间万物的原因。但结果导致怀疑一切,感到连最日常事件的道理都不能理解。后来读到Anaxagoras的书,讲到“世间万物都由智慧的心灵安排,也是由智慧的心灵发生的。…我想…智慧的心灵在安排世间万物时,准把每一件东西都安排和建立得各得其所、各尽其妙(it is Mind that directs and is the cause of everything. I thought that if this were so, the directing Mind would direct everything and arrange each thing in the way that was best)。”【66】Socrates服膺Anaxagoras的唯心论,却发现Anaxagoras并没有应用其心灵理论,而是把原因和原因所附带的必要条件混淆了。

  ocrates开始了第二次求索,“我得依靠概念,从概念里面追究事物的真相。…反正我思想里的概念,是我用来追究一切事物本相的出发点。凡是我认为牢不可破的原则,我就根据这个原则来做种种假设。一切论证,不问是关于原因或别的东西,只要和我这个原则相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不真实(I thought I must take refuge in discussions and investigate the truth of things by means of words… I started in this manner: taking as my hypothesis in each case the theory that seemed to me the most compelling, I would consider as true, about cause and everything else, whatever agreed with this, and as untrue whatever did not so agree)。”【69】

  接下来Socrates解释其原因理论:“如果你们也承认这点,认为这种种绝对的东西是存在的,我相信我能把我追究的原因向你们讲明,并且证明灵魂不朽(If you grant me these and agree that they exist, I hope to show you the cause as a result, and to find the soul to be immortal)。”【69】首先设定绝对的美、绝对的善、绝对的大等一类事物的存在。而“绝对的美之外的任何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那是因为它们分有绝对的美(if there is anything beautiful besides the Beautiful itself, it is beautiful for no other reason than that it shares in that Beautiful)。”【70】

  在讲述中,Phaedo追忆说,“大家也都同意存在着做各种型(eidos),与这些型同名的其他事物之所以得名的原因在于分有型(it was agreed that each of the Forms existed, and that other things acquired their name by having a share in them)。”【72】型本身绝不变,也绝不会相反相生【74】;而某些事物的特征就是分有型,排斥型的反面【76】。身体因灵魂而有生命,生命是灵魂的必要伴随物,灵魂总是带着生命来到它存在的任何肉体。生命与死互相排斥,灵魂不会接纳死亡,灵魂是不朽的。【在这里灵魂被理解为型,而生命则是分有型(灵魂)的事物】“一个人死了,属于凡人的部分就死掉了,不朽的部分就完好无损地离开了死亡。”【80】

  immias表示同意Socrates的结论,但仍有疑虑。“我们谈论的题目太大,我又很瞧不起世人的虚弱,所以我对刚才的议论,心眼儿里免不了还有点儿疑疑惑惑(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our subject and my low opinion of human weakness, I am bound still to have some private misgivings about what we have said)。”【81】Socrates补充说,原先的假设也应该细加考察。这预示着论证不是完整的【81,型式论、回忆说,转生传说等都是假设】。不过Socrates转入了一个实践的论述,“假如灵魂是不朽的,那么它要求我们不仅在被我们称作活着的这部分时间照料它,而且要在所有时间照料它。”【121】灵魂是不朽的,它不能逃避邪恶,也不能由其他任何方法得救,除非尽力改善自己,尽力寻求智慧。

  最后Socrates讲了一个关于地球和灵魂的故事:地球是圆的,很大;有人生活在地球上面的世界,比我们生活的地方纯净优美,“他们也有神圣的林荫路和神庙。真有天神住在那庙里。他们能和天神交往,或是听到天神的语言,或是受到天神的启示,或是看见天神显形。”【86】最深处是地狱(Tartarus)。地下有四条大河:大洋河、苦河(连着苦湖)、火河和冥河(都连着地狱)。人死了,守护神就会把亡灵带去受审。没作过恶的渡过苦河在苦湖里洗练;作恶深重的投入地狱永不出来,也有较轻一点的被地狱抛出,从冥河回到苦湖;德行出众的,不到下界去,上升住到地球的表面上去了。那些经过哲学充分涤罪的人,将没有身体,住到更美好的地方去了。Socrates补充说,“当然,一个稍有头脑的人,决不会把我所形容的都当真。但是我的描述或其他类似的描述真的解释了我们的灵魂及其将来的居所。因为我们有清楚的证据表明灵魂是不朽的,我想这既是合理的意向,又是一种值得冒险的信仰,因为这种冒险是高尚的(No sensible man would insist that these things are as I have described them, but I think it is fitting for a man to risk the belief—for the risk is a noble one—that this, or something like this, is true about our souls and their dwelling places, since the soul is evidently immortal)。”【90】

  最后Socrates就喝毒药服刑死了。

  江绪林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

  《斐多》读后感(八):人文基础书籍✯

  看完以后深深地震撼了!我觉得这应该列为孩子教育的必看基本书籍啊!

  苏格拉底临死前和学生以及朋友们讨论灵魂的有无,灵魂与肉体孰为高贵和永恒的那个,是否应当为正义去死,面对死应有的态度。这是整个人类人文架构的基础啊。看了它,你就会明白《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对于永恒的追求从何而来,对永恒的追求又是一切宗教和信仰的根源。唯有灵魂才能不朽,这是一切人文主义者对于精神力量追求的根源啊。人类自恃有灵魂而与世上万物不同,灵魂是人类身上与神相近之处,而肉体是人类身上与动物相近之处。灵魂的高贵是人类尊严的来源。正是因为凭借着灵魂的高贵,简爱才勇敢地对罗切斯特说出“我们是平等的”。人们相信,贫富有,贵贱,高矮,胖瘦,这些都不是人的根本属性。唯有灵魂,唯有灵魂高贵永恒,唯有灵魂能衡量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确立了这点,才能理解人类为何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理解知识分子的骄傲,理解苦修者对于享乐的鄙弃和对肉体的厌倦,心怀天下的理想主义者对于爱情的轻视。就像一篇文章中说:石头万年不朽,海洋上亿年的潮汐,但是它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吗?灵魂是人类自尊的倚仗,灵魂的缺失必然引起人类的堕落。放弃灵魂,就意味着放弃人性中最为高贵和美好的部分啊。看来不值钱的东西,却可能是最为贵重的。对于金钱的轻蔑,看来也源于此。

  这是在已知《斐多》的重要价值下的解读。不过,要是以就像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的样子来看这本书,就可以无知一回,天真一回,抠抠它的字眼,挑挑逻辑上的缺陷,不原谅它的“历史局限性”,也会轻松一些。我这样抠了一回,抠出来的问题如下:

  既然苏格拉底说真正的知识只有在死后能够得到,活人的灵魂为肉体所累,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因而哲学家会欣然赴死;那么,为什么后来苏格拉底又说灵魂乃是累世学习到的知识呢?在后者中他就完全排除了灵魂死后及重生前这段时间灵魂,据前一说法,所习得的在生时无法习得的真知啊!

  另一个,苏格拉底说灵魂必来自于前生之灵魂的重生,但是这样他还是没有说明白灵魂的起源啊,因为必然有最早投生的那个灵魂,它是从哪来的呢?当然,照此类推,就要找万物的起源了,因此这个问题可能苛刻了一点。

  《斐多》读后感(九):哲学家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被雅典的法庭判处死刑。

  斐多篇是一个叫斐多的人在经历了苏格拉底被执行死刑当天的讨论后,为了满足朋友伊奇的好奇心,对当天见闻的记述。

  苏格拉底说哲学家一辈子都在琢磨和盼望的事是学习死亡,因为死亡可以使灵魂脱离肉体进入纯洁的境界,从而灵魂可以进行纯粹、自由的理性思考,而不受肉体的牵绊和干扰。这本书的大约前三分之一是苏格拉底向西米和齐贝(以及其他在场的人)论证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以支撑他对待死亡的观点。

  西米和齐贝一直是个好听众,在苏格拉底的整个论证过程中一直信服地顺从。直到苏格拉底说完,他们才告诉苏说其实他们不大相信苏的那套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的说法。西米更相信灵魂不如肉体强健,可能比肉体更易衰亡;而齐贝认为灵魂虽然比肉体经久,但也指不定在什么时候也难逃❥一死。在场的斐多和其他众人被齐贝和西米这一搅和,对苏的论证也不确定了。

  苏格拉底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通过找出西米观点中自相矛盾的地方说服了西米;对于齐贝,苏不无牵强地论证生和死是对立且不能相互转化的,既然灵魂在肉体死后可以幸存下来就可以一直活下去。

  苏格拉底对肉体和灵魂持极端强烈的对立态度和苏对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的叙述给我留下了印象。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苏格拉底阐述哲学家对待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态度。

  苏格拉底死得淡然,因为他解脱了。而在场的人有的落泪有的叹息。

  庄子要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就好了,苏格拉底应该会喜欢庄子鼓盆而歌的超然。

  《斐多》读后感(十):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的解释——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用它来形容苏格拉底,似乎不够精确,死似乎是苏格拉底摆脱肮脏的肉体进而实现灵魂无上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及其后数位古希腊哲学家为西方伦理及宗教奠定了基础,就我而言,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基督教教义,尽管我对其了解不深······可惜这本书是转译的,不知道有没有打折扣,我不是不相信杨绛先生,只是觉得语言在传递过程中其语义要受到一定折损,传递一次折损一次,两次传递自然比一次折损更大。

  我认为本书的价值不止于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真知灼见,还有一个就是苏格拉底为辩论这一行为创造了典范,当然,这是《理想国》系列的共性,但是今天只说《斐多》,如何在质疑中“步步为营”,使自己的观点为大众接受,如何旁敲侧击引人入胜,辩论不等同于诡辩,在同别人辩论之前先在自己心里说服自己,否则,就不要开口。苏格拉底的大师风范也是很引人注目的,好几次他的观点都看似被推翻了,可是他依旧思路清晰,从根本上解答问题,逻辑很清晰,我这个工科生差之远甚,当别人质疑的时候,难能可贵的是他总是保持微笑,这才叫真正的大师,永远都那么自信慈祥。

  苏格拉底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善于思考,所以他在当时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基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所以他对一些事物的猜想在今天看来很有意思,尤其是他对地球的畅想,给我一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感觉,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诚恳地讲,他能在当时意识到地球是个球已经很前卫了,他能认识到地球四周有相同的力制约着,这恰好吻合了万有引力定律,不过在宇宙中地球所受到最大的力当属太阳了,这个引力作为向心力以使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他对各种层次的湖泊以及天堂的设想很巧妙,我看是基督教的原型,这些是类比出来的。

  苏格拉底有自己一整套理论,由于他的朋友和学生长期受其影响,所以很多东西比读者理解得透彻,有些地方我是还有些疑问的,尤其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化一为二那一部分,大的本质是大,小的本质是小,不能因为一个脑袋说甲比乙高,很多地方他都是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整体来说相较于其他哲学书籍还不难理解,所以很适合把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书来看。

  归纳一下《斐多》中的论点(不够完整,我觉得主要是辩论过程很精彩,苏格拉底循循善诱):1.世间所有相对的事物是彼此转化的,冷暖、软硬、长短、睡醒……所以没有理由不认为生死也是互相转化的;2.人生来就有绝对观念,而绝对观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譬如绝对的美、绝对的善,这是先天就存在于我们头脑中,我们只是通过学习,将它们回忆起来。认识就是记忆。这是我们出生之前就有的,所以一定有灵魂存在;3.凡要灭亡的东西,都是会分解的,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灵魂是绝对的,所以灵魂不灭;4.哲学家追求灵魂的理智和绝对,肉体只会干扰灵魂的追求,死亡是灵魂摆脱肉体。

  灵魂是至高无上的,这不代表所有人的灵魂都纯洁,很多人的灵魂被肉体污染了。 灵魂不是用来和谐的。思考思考,一定要多思考。 灵魂是不朽的。(可是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好的灵魂死后都去了天堂,剩下的都不是十分高尚的要继续转世,这样不就代表世上的人会越来越少了吗?灵魂难道会凭空产生不遵循守恒定律?)

分享到:
赞助商AD位
个性签名:无意影响世界,但求安顿自己。
本栏近期热门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本栏最新文章
本栏图文推荐
赞助商AD位
格言警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网站首页|关于本站|网站地图
随笔散文网感谢每一位喜欢本站的人,欢迎将本站分享给你的朋友!最温暖的文字记录站 ─ 随笔散文网!文学交流群: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若无意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鲁ICP备案888888号 Copyright © 2015-2021 随笔散文网 www.suibisanwen.cn 版权所有
分享